作者|尹翕
圖片|網路
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一句話: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,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。
自信很重要,但不是天生的,可以通過後天培養,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,並撐起人生的高度。
《她世界》雖然被稱為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,但是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,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。
作者伊麗莎白·卡多赫和安娜·德·蒙塔爾洛都是法國人,擅長通過現實洞察人的心理,引導大家活出完整的自我。
家庭中,如果父母能做到以下3點,會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。
-
認識並接納孩子的獨特個性
《阿甘正傳》里,媽媽從校長那得知兒子的智商低於常人,並沒有輕視兒子,依然愛着他。
媽媽幫兒子抵擋外界丟來的所有負面標簽,始終維護着孩子的獨特性。
在媽媽的認可和支持下,阿甘活的自信樂觀,敢於直面自身缺陷,靠着自己的努力,做出了很多正常人都難以做到的事情。
蘇格拉底說: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,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。
對於父母來說,要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都有他獨特的個性,無條件接納孩子,幫助他們做自己。
孩子與真實的自我和諧相處,對自我有良好的評價,才能學會真正的愛自己,既愛自己的優點,也接受自己的缺點。
父母的關愛和接受,必然賦予孩子自信的力量。
2,正面管教
最常見的育兒方式是專制式和放任式。
如果採用專制式,經常懲罰孩子,會阻礙孩子大腦的正常運作。孩子沒辦法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,自我懷疑,失去自發性,生活中充滿不安全感。
如果採用放任式管教,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,可以無視規則,不懂得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感受。
正面管教,是一種不懲罰,也不驕縱的育兒方法。既要樹立規則,也要有關愛的態度,和善而堅定的達到自由和限制的平衡。
尹建莉老師曾講過女兒圓圓的一件事情。
圓圓三四歲時,媽媽帶她去超市,看到飲料,鬧着要喝。媽媽擔心色素太多,喝了不健康,就告訴她,這個飲料不衛生,不能買,更不能喝。
圓圓生氣了不肯走,躺地上哭鬧起來。媽媽並不生氣,在身邊等她。等她不哭了,蹲下身,用商量的口氣問她,咱們走吧?
看媽媽來關心自己,圓圓又開始哭鬧起來。就這樣,反復哭鬧了幾次,媽媽都沒有發脾氣,也沒有要給她買飲料的意思。圓圓意識到鬧也沒用,就乖乖站起來,跟着大人走了。
媽媽不打罵也不溺愛,一次次用這種正面管教的方式,讓女兒明白了哪些事情可以做,哪些事情不能做。
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,行事有分寸,孩子成長地越來越自信。
3,爸爸做家務
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:男人不應該迴避家庭責任。
奧巴馬並非只停留在語言上,還在白宮任職時,就身體力行跟家人一起做家務,動作熟練。
有專家曾做過爸爸做家務對孩子影響的實驗,通過對上百名孩子的觀察,他們發現,如果爸爸從來不做家務,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,做事情墨守成規,懼怕困難,大多缺乏自信。
而爸爸參與家庭事務,孩子更容易獲得安全感,建立自信心,有勇氣探索新事物,想辦法應對困難。
父親有家庭責任感,主動幫助妻子分擔家務,生活不再只是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,而是氤氳在世間,充滿溫馨和愛的煙火氣息。
幸福的家庭氛圍,給足孩子勇氣,去探索、發現,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如果想培養志向遠大,自信滿滿的孩子,就讓孩子的父親參與家庭事務,打掃衛生、洗衣、煮飯、做家務。
4
埃莉諾·羅斯福說,你將在每一次不得不直面恐懼的經歷中獲得力量、勇氣和自信。你將有底氣對自己說:“我戰勝了恐懼,下次無論發生什麽意外,我都有能力剋服。”
自信的人由內而外,全身散發着迷人的魅力,即使身處低谷,他們也明白自己的價值,相信自己有勇氣、有膽量,突破危機,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自信是孩子一生的通行證。
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引領孩子走上自信之路,培養他們成為一個真正自信的人。
面對命運遞過來的酸檸檬,會設法把它變成香甜可口的檸檬汁,改寫自己的命運,過上想要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