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聲生不息》第三期,歌手李健並未使用粵語來演繹《月半彎》。
原唱是張學友的《月半彎》,原本就有國語和粵語兩個版本。
可能聽過的人,都會有所感覺:以一陣淺吟低唱開始的《月半彎》,在張學友的醇厚又不失溫潤的嗓音下“娓娓道來”,他的演繹仿佛“刻意”的要“淺嘗輒止”,把深夜月半彎的朦朧美與意境美拿捏得甚為妥帖,表達得恰到好處。
在《聲生不息》第三期的舞臺上,李健演唱的國語版本的《月半彎》,與張學友演繹的粵語版本的《月半彎》,有着“同曲同工”之妙。
李健的聲線也特別適合演繹這首歌,輕柔絮語、清風徐來的表達,有一種“輕紗籠罩”的曼妙感覺,選擇國語來演唱,也更為適合。
這里想表達的是,對於眾多“珠玉在前”的港樂經典,當《聲生不息》的一波新老歌手重新演繹之後,不可避免的會遭遇熱心粉絲或者吃瓜群眾的縱向比較和一通點評。
這樣的點評往往並不一定專業,並且可能過於主觀。
但對於《聲生不息》這樣一檔創新性強、有着深刻立意的音樂綜藝而言,要想達到“可持續發展”的“生生不息”的目的,難度系數不可謂不大。
難點的極重要一環便是,如何平衡歌曲原唱與重新演繹者之間的關系,使之和諧的共處而不發生過於緊張的關系?
對於歌曲的立意,是要創新還是保守?是要改編出新意還是持守原曲固有的風格?
在筆者看來,針對翻唱歌手的不同,去“對症下藥”,合適的才是最好的。
很多人都覺得在《聲生不息》第二期,單依純與劉惜君共同演唱的劉德華原唱的經典歌曲《半生緣》(粵語版本為《一起走過的日子》),在編曲的改編上有一些不適合之處。
但在形式上,通過單依純與劉惜君分別演繹歌曲的國語、粵語版本,本身就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。
在整首歌的演唱進行中,如果只是讓兩個歌手“平鋪直敘”的演唱出這首歌的國粵語版本,則顯然“辜負”了對這首歌的“創意”。
但通過對國粵語版本的編曲的不同處理,從一個方向上造成兩位歌手分擔不同角色的細微區別和張力感,則是更適合這首歌的改編之妙。
讓本身就有些高冷感覺的港風女神劉惜君演繹粵語版本的《來生緣》(《一起走過的日子》),也是相對而言更為適合的做法。
再比如,在第一期節目中引發了不小爭議的安崎,在第三期節目中重新演唱曾經的“玉女派掌門人”周慧敏的經典歌曲《自作多情》。
撇開大眾“先入為主”的對個人形象的印象不談,這首歌的風格顯然很適合安琦來演繹。
這其實與所謂的“玉女”沒有什麽關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