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國基金報
作者: 南深
上世紀90年代初就賺到20萬,妥妥的人生贏家,卻在股市中賠掉一半,又跨行創業賠掉另一半,隨後乾回本行,一邊打工一邊積累資源二次創業,最終大獲成功,二十年時間全國開出5000多家“百果園”門店,如今沖刺IPO。
這就是江西老表餘惠勇南下闖盪深圳的故事!如果就此打住,這無疑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勵志典型。只是現實往往不會如此完美,百果園一波三折,如今已是第三次叩門資本市場,並仍面臨不少挑戰。
5月2日,百果園在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,引來不少網友圍觀,大多印象就一個字:貴!但受到疫情等多方面的影響,公司卻並不怎麽賺錢,2021年其營收過百億,但毛利率僅11%,凈利潤為2.35億元,2020年88億營收凈利潤更只有4600萬元。
該公司經過了多輪融資,融資估值超100億,多次變更擬上市地點。
第一次創業就”血本無歸”
5月2日,港交所掛出了百果園的招股說明書。
這家全國最大的水果連鎖企業正第三次沖擊IPO,前兩次均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。一波三折背後,隱藏着一個昔日大A“韭菜”奮力逆襲的勵志故事。
百果園由“江西老表”餘惠勇一手創辦。餘惠勇1968年出生於江西德興一個普通家庭,1991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園藝系農業蔬菜專業,之後被分配到江西農科院,從事食用菌的研究與開發,端上了世人眼中的“鐵飯碗”。科班出身的餘惠勇,僅用一年時間,就讓這個瀕臨倒閉的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,經濟效益翻了5倍,餘惠勇也因此賺到了20萬元。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20萬,餘惠勇妥妥算得上人生贏家。
彼時,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南方談話的春風吹拂着神州大地,社會掀起一股下海經商浪潮,浪潮洶涌之下餘惠勇也放棄了“鐵飯碗”,帶着全部身家20萬南下深圳闖盪。
那時候,深圳證券交易所剛開業兩年,整個城市沉浸在全民炒股論股的氛圍中。餘惠勇看到大家都賺錢了,被周圍人狂熱的激情感染,禁不住誘惑將20萬元傾囊投入股市。然而沒多久,整個股市由高歌猛進轉變為節節敗退,從1993年3月起,股市一蹶不振。餘惠勇的20萬元只剩下了一半,眼看無望,他忍痛割肉遠離股市。
炒股暴富的幻想破滅後,餘惠勇用剩下的一半資金乾起了運輸,結果竟血本無歸,賠光家底的他選擇回農科院繼續上班。但見過外面世界的精彩,餘惠勇已經不再適應家鄉循規蹈矩的生活。一年後,餘惠勇再次回到深圳,兜里只剩400元的他,一邊打工一邊尋找出路。餘惠勇進入一家生鮮企業,憑借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超凡能力,從基層銷售員一路乾到營銷部經理。之後,餘惠勇跳槽到一家綠色食品公司,在這里發現了水果連鎖店隱藏的商機。
就這樣,餘惠勇再度開啟創業之旅,從自己熟悉的水果批發入手。2001年,餘惠勇拿出全部家當創辦了百果園。第二年,百果園開出第一家水果連鎖店,也是中國第一家水果特許連鎖專賣店。新店開業當天營業額高達19000元,月銷售額高達41萬元,創造了深圳水果營銷店的紀錄。
從此百果園一發不可收拾,到了2015年在全國的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,吸引到了資本的關註,首輪融資獲得天圖資本的2個億。隨後公司又進行了多輪融資,不乏深創投、前海母基金、越秀產投這些大灣區的知名投資機構。
招股書顯示,目前餘惠勇、徐艷林夫婦及員工持股平臺為百果園的控股股東,其中餘惠勇及徐艷林直接、間接持股超35%,為百果園最大股東,而投資方共計持股約43.5%。
瘋狂擴店5300家
在資本助力下,百果園瘋狂開店。招股書顯示,2019年公司門店數達到4307家,2020年盡管疫情肆虐公司門店仍增長至4757家,2021年底再增加至5249家。
而截至招股書定稿最後日期,公司最新線下門店共有5351家,其中5336間為加盟門店,僅15間為自營門店,遍佈全國22個省市超過130個城市。按2021年水果零售額計,百果園為中國水果零售行業第一大公司,但也只占1%的市場份額。
但這麽多門店,這麽迅猛的擴店勢頭,公司卻並不怎麽賺錢,盈利能力可以說非常脆弱。
招股書顯示,在過去的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三個財年,百果園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9.76億、88.54億和102.89億元,相應的凈利潤分別為2.48億、0.46億和 2.26億元。顯然公司營收落到凈利潤上很少,且凈利潤高度波動,門店數和營收的增長無法保證有利潤。
從招股書看,主要原因一是毛利率比較低;二是門店擴張的邊際效益遞減。
百果園的收入主要來自產品銷售,其他包括特許權使用費及特許經營收入、會員收入等。以2021年數據看,百果園營收高達102.89億元,但銷售成本超91億元,毛利率僅11.2%,平均單店凈利潤僅4萬元出頭,凈利潤率僅僅2%,還趕不上定期存款利率。
此外,在門店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後,百果園陷入了與海底撈類似的困境:一二線市場漸趨飽和,想要進入三四線城市繼續拓展,受到消費力制約,大多下沉市場新增門店盈利能力受到考驗。
2019年到2021年,百果園平均每家店鋪貢獻營收分別為208.41萬元、186.12萬元和196.03萬元。這三年一線城市的門店數量占總門店數量的比例分別為36.8%、35.4%及33.8%,穩步下降,原因就是門店下沉擴張。但就收入貢獻而言,一線城市門店分別占同期總門店收入的49%、47.9%及45.7%。
2017年餘惠勇還曾定下萬店目標,提出了“2020年開1萬家店、年銷售額達到400億元”的目標。不過,在疫情影響之下並沒有實現,但現在來看也未必是壞事。目前越來越多競爭對手進入包括水果在內的生鮮賽道,生存空間極度擁擠。僅2020年一年,滴滴、美團、拼多多、蘇寧等企業先後發布自己的生鮮平臺品牌,阿裡、京東、騰訊等則通過投資的形式加入戰局,一時間這條賽道里擠滿了競爭對手。
不得不說,百果園畢竟門店數量龐大,不愧是開在家門口的水果店,知名度還是蠻高的,槽點自然也不少。其招股書一發,立馬引來網路一片圍觀,網友吐槽最多的,是其水果的價格貴。
有網友稱,“全靠加盟賺錢,昂貴的進價”“太貴了”“太貴了,吃不起”。
除了吐槽價格,也有不少網友投訴果品質量問題、不退款和會員卡不值等問題。比如有網友買到發霉的椰子、長毛的草莓等,有的申請退款卻遭遇封號,還有的稀里糊塗花99元辦會員發現並非儲值卡。
加盟模式為主
中國基金報記者從百果園的官網看到,公司提供了A、B兩種方案,A方案中開設一個加盟店的總投資額為27.7萬–29.7萬元,B方案則為8.5萬元,其中省去了6.2萬元的招牌設備費、3萬元信息設備費以及10萬-12萬元的裝修預估款。
先看百果園加盟模式A(加盟商全額投資),加盟費3萬元,店面(面積50-100㎡)租金按實際情況計算,店內冰櫃、貨架、展櫃等硬體設施投資約8萬元,設計裝修等需8-15萬元,首批進貨約3萬元,投資合計28-35萬元。對普通老百姓而言,這筆錢不是小數目了。
再看百果園加盟模式B(投資分攤),總體花費與模式A相差無幾,但因為百果園提供合計17-22萬元,加盟商投資合計10-15萬元,與模式A相比前期投入大幅減少。不過,羊毛出在羊身上,店面開張後,加盟商還要“打工還債”。在模式B下,百果園總部會進行抽點,每個月總部以毛利額為基礎,進行遞增式的抽點。
招股書披露的毛利來看,加盟費成為公司賣貨之外的第二大盈利來源。
2019年至2021年,“特許權使用費”分別為1.71億元、1.31億元和1.6億元。需要指出的是,這筆費用沒有成本,因此毛利率是100%,全部進入利潤環節。賣貨給加盟店,因為毛利率低,上百億的銷售毛利也就是大幾個億。相較而言,從盈利能力來講“特許權使用費”無疑是一本萬利的。
除了“特許權使用費”,公司還可以通過貸款給加盟商再賺一道錢,獲得不菲的利息收入。截至2019年、2020年及2021年底,公司向加盟商和第三方提供貸款的餘額分別共計8000萬元、1.39億元和1.85億元,呈逐年提升狀態。截至同日,根據公司與區域代理及供應商的保理安排,融資未償還金額分別為2.62億元、2.52億元及2.38億元。
然而加盟商也不傻,從近三年的情況看,公司一邊繼續擴店,但另一邊加盟商關店的數量和比例上升的速度更快。2019至2021年,百果園分別關店166家、249家、379家,分別占到新增門店數的17.86%、35.8%和43.8%。也就是說,過去三年百果園每新開100家店,就有約18家、36家和44家加盟商選擇關店。
多輪融資
上市之路坎坷
百果園瘋狂擴店,一而再再而三沖擊上市,給投資人尋求退出渠道無疑是重要考量。但百果園上市道路卻並不順利,上市地點一再變動。最初,百果園選擇的上市地是紐交所,隨後更換到港交所,2021年又選擇了深交所創業板,2022年最終還是回到了港交所。
具體時間線看,百果園曾於2020年6月1日向中國證監會國際部遞交《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(包括普通股、優先股等各類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)審批》,擬於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。同年11月,百果園又與民生證券簽訂輔導協議,擬深圳創業板IPO,並在深圳證監局進行了輔導備案,但再無後續。今年3月14日,證監會官方網站顯示,中國證監會已接收百果園遞交的材料,並已於3月30日完成受理通知,直到5月2日港交所掛出招股書申報稿。
根據招股書,百果園最後一筆股權交易為2021年10月,晨光股權以每股8元的價格從才金濤購買了206.25萬股股份,對價1650萬元。
而2020年10月至今,百果園總股本為15億股。這也就意味着,百果園最後一次股權交易時的估值為120億元,對應2021年的凈利潤市盈率達到了53倍。
再往前看,2018年4月進入的招商基金、深創投、紅土股權等機構也買在了90億左右的估值位置,對應2021年凈利潤市盈率也接近40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