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製造業在國人眼裡,相對於金融和房地產等產業,算是一種不太賺錢的行業。
但是這兩年隨着全球疫情和歐洲局勢的動盪,讓我們從新認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。
可以說,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。
這期我們就來聊一聊,我國的製造業在全球處於什麽位置?還有哪些弱點?
2021年,我國製造業增長值達到9.8%,比我國整體經濟增速還要高。
很多行業都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,例如金屬製品業、電腦通信製造業、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。
並且我國的製造業還十分齊全,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。有些高端技術領域,還處於世界領先的位置,比如航天科技、通信行業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領域。
聯合國的產業分類中,中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,是全球唯一一個齊全的國家。
其中,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。
世界500強中,我國擁有143家公司,其中工業企業就有73家。
我國的製造業總量,約占全球製造業的近30%比重。
自疫情以來,全球都面臨產業鏈和供應鏈短缺的情況,這給工業生產帶來了很大影響。
藉此機會,我國也進行了產業鏈的優化,逐漸彌補薄弱環節。
從原材料開始,再到製造和出口,整個鏈條都可以在本土完成。
疫情背景下,全球對中國製造變得更加依賴。
與此同時,也讓我國人民認識到數字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方面的重要性。
那麽,我國的製造業還有哪些弱點呢?
目前我國急需攻剋的,是高端科技領域,科技創新還不夠。
例如在晶元方面。
無論是設計還是製造方面,我們都落後於行業頭部玩家。
所以,這就是為什麽美國在晶元上猛掐我們脖子的原因。即便像華為一樣,能設計出高端晶元,也沒有工廠可以生產。
這還沒完,美國仍然在逐步收緊對於半導體行業的掌控,甚至強迫三星和台積電等晶元企業提供保密的商業數據。
閱讀我之前的文章:頻繁下跪的“台積電”,會一直贏下去嗎?
目前,國內正在建設的28納米乃至14納米的晶元生產線里,關鍵設備還是需要從國外進口。
類似情況的還有科研需要的高精密儀器,也高度需要國外技術。
還有工業軟體方面。
我國的工業軟體核心技術無法做到自控,高端核心技術長期被外國壟斷。
國內80%的規劃軟體,50%的製作軟體,還有95%的效勞軟體都依賴國外,無法實現自主可控。
歐美國家相當於給了我們生產的工具,我們只能按照他們規定好的路線進行生產。
長期被鎖定在產業價值鏈的底端,同時還妨礙了我們自己的創新。
最主要的,是國際局勢變換得很快,這種依賴很容易就被人掐脖子,就像高端晶元一樣。
中國製造業雖然占全球近30%,但工業軟體的市場份額還不足6%。
這個領域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投入,所以很難吸引資本的進入。並且國內在人才上也出現短缺情況,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。
目前,美國已經針對我國停供了一些軟體。
希望在這些領域,國家能進行統籌規劃,早日實現突破。
總之,科技對於製造業來講是核心,並且科技是有國界的。只有把這些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才是最重要的,保證經濟能在國內循環起來。
目前,我國的製造業特點,是大而不強。
如果依然依賴國外的技術,如今西方對俄羅斯採用的手段,下一次是不是我們?
歡迎點擊關註,留言互動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