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的股市走勢難以預測,但來自基本面的個股風險或有跡可循。
今年5月,股民朋友們要對來自以下兩個“雷區”的個股風險予以警惕。
今年4月份,監管層表態:對於主業萎縮、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“空殼”“僵屍”企業,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,堅決推動出清。
進入5月份,A股上市公司2021年的年報均已披露完畢。又一批虧損纍纍的上市公司站在了退市的邊緣。除了因業績差導致的退市之外,還有一批上市公司可能會在5月份觸發“面值退市”——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。
4月末,*ST中天、*ST海醫、*ST游久、*ST西水等一批公司公告稱,已收到交易所的通知——公司觸發退市,將要被停牌,等待交易所的最終決定。
隨着相關制度日益完善,從A股市場退市的上市公司應該會越來越多。2022年以來,A股上市公司發出的包括終止上市、存在終止上市風險的公告1-4月的數量分別為109、66、129、89,總計高達393份。長遠來看,退市帶來的“優勝劣汰”效應將改善A股生態環境,但這也意味着投資者踩中“退市雷”的概率可能會提升。
今年5月,A股共有166家上市公司涉及限售股解禁,解禁市值接近2400億元。從全年來看,5月解禁市值僅排在第10位,並不算多。但在個股層面,還是有一些需要防範的風險點。
一是,5月解禁比例超過35%的上市公司共有22家,其中,福蓉科技解禁比例高達74.45%。
二是,東方盛虹、順豐控股這兩家上市公司的解禁市值超過百億元。其中,東方盛虹解禁市值高達322.5億元。
以下為5月解禁市值前10高的公司。
一般來說,如果限售股的成本低且浮盈較多,那麽在解禁之後,相關股東就會有較強的減持意願,進而對公司股價形成壓制。歷史經驗表明,定增限售股解禁的沖擊效應集中在解禁日的前10個交易日。另外,業績不佳、估值較高的上市公司可能會面臨更多的來自解禁的“沖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