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宙中黑洞存在的兩種形式

图片alt

1916年,德國天文學家卡爾·史瓦西(Karl Schwarzschild)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,這個解表明,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,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,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——“視界”一旦進入這個界面,即使光也無法逃脫。這種“不可思議的天體”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·阿奇博爾德·惠勒(John Archibald Wheeler)命名為“黑洞”(來自百度百科)。

然而黑洞無法直接觀測,只能用間接的方式“證明”它的存在,進而推出黑洞的一些性質,例如:質量、密度極大,引力極大光也無法逃離它的吸引。

其實,我們準確觀察並且能驗證的就是黑洞存在巨大的引力,至於質量、密度極大也只是推測,所有的黑洞都如此嗎?我的回答是否定的。

我在科學智慧火花欄目發表的《 地球重力場是由於地球的輻射和自轉形成的》論述,引力場形成的條件:1、輻射,2、自轉,缺一不可,並且輻射強度和自轉速度是引力大小的主要因素。我的理論推測,宇宙中存在天體有巨大引力的原因是——彎曲高速運動的輻射等量子形成的。能形成彎曲高速運動的輻射等量子的天體只有兩種:1、密度、質量極其巨大(通常我們所說的黑洞)。2、真空(存在的空間密度、質量都為零)。這就是宇宙中黑洞存在的兩種形式

我們先說黑洞的第一種形式:密度、質量極其巨大的黑洞,這種黑洞高速自轉(或可超光速),形成巨大的引力,不但自身的輻射無法逃逸,周圍的輻射量子也被吸引過來,並且隨着黑洞高速旋轉,進而形成對其他天體,如恆星的引力,使恆星圍繞它轉動,從而形成星系。

我們再看黑洞的第二種形式:真空(密度、質量都為零),這種黑洞中間不需要任何物質,它的形成原理和龍捲風相似(只是龍捲風不能屏蔽多數的輻射,而高速旋轉的輻射能屏蔽幾乎所有的輻射),是轉速極高的輻射量子形成的,即不需要密度、質量極大的天體高速自轉即能形成高速旋轉的輻射量子,從而形成對其他天體d的吸引,如對恆星的引力。這兩種黑洞形成的機理不同,但是都能使輻射量子圍繞着它高速旋轉。第一種黑洞巨大的引力形成是靠密度、質量巨大的天體自轉形成的,第二種黑洞是輻射量子形成真空,進而產生真空力,吸引輻射量子圍繞其高速旋轉。況且1916年,德國天文學家卡爾·史瓦西(Karl Schwarzschild)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,所以第二種黑洞存在的形式更可靠,有理論的推算,還有觀察結果。從某種意義上還發現了宇宙中第五種作用力——真空力。這里我在重復一下龍捲風形成的真空和輻射量子形成的真空的區別。龍捲風形成的真空屏蔽了空氣(旋轉的空氣能屏蔽空氣),但是不能屏蔽所有的輻射量子,所以形成的真空力要小得多(主要還表現為大氣壓的性質);而輻射量子(高速旋轉的量子能屏蔽幾乎所有的量子)形成的真空屏蔽了輻射量子,幾乎形成了絕對的真空,所以形成的引力極其巨大,即形成巨大的真空力。宇宙之外是絕對的這空,這樣宇宙向真空方向膨脹,星系向(自己形成的真空——黑洞的第二種形式)真空方向收縮,必然形成現在觀察到的天文現象——宇宙加速膨脹,而星系不膨脹或膨脹不明顯的天文現象。

最後我借用老子《道德經》中語句結束本文的論述,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