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政府執法局(ED)在社交平臺上宣佈:
根據 1999 年外匯管理法規定,扣押了小米在銀行賬戶匯總的 555.127 億盧比(約合人民幣 48 億元)。
原因是小米非法向境外機構匯款。
事發後,小米印度迅速作出回應。
小米表示:一直堅定遵守印度當地法律。
在研究過相關法規後,小米自認為財務活動皆合法,願意積極配合調查解除誤會。
小米在印度有多牛
作為最早一批開拓印度市場的手機品牌,小米在印度素來備受歡迎。
如果說小米在國內是用紅米打性價比牌,那在印度則是以 POCO 出牌。
POCO 下麵有四個系列。
一個是 POCO F,對應的是紅米在中國推出的旗艦機型。
像 K50 電競版,進了印度就變成 POCO F4 GT;
K40 游戲增強版,在印度則變為 POCO F3 GT。
此外還有 POCO X、POCO M、POCO C,分別針對中高端、中端、入門級市場。
當中很多機型也能在紅米的機型里找到對應的身影。
▲對應 Redmi Note 10 的 POCO X3 GT
還有米粉最愛的鬼畜梗《Are you OK》,緣起就是雷軍 2015 年在印度的一場新品發布會。
2017 年,雷軍訪印還獲印度總理莫迪接見。
雷總事後還曬了張自拍,大家的笑容都是那麽拘謹且真誠。
左小米印度負責人馬努·傑恩,中印度總理莫迪,右雷軍
印度友人對小米的好感度也不低。
這從小米常年霸占當地銷量榜首也能窺見一二。
就算是近年 realme、OPPO 來勢洶洶,小米依舊是印度市場的老大哥。
小米栽在哪?
回到開頭那件事兒,小米這次為什麽會被「通報」?
據報道,小米 2014 年開始在印度運營,2015 年開始對外匯款。
相關的匯款對象主要是三個外國實體(包括一個偽裝成收取特許權使用費的小米集團實體)。
但小米在印度的生產製造完全是在當地完成,這三家實體企業並沒有對小米提供過服務。
印度當局懷疑小米假借特許權名義,將大筆費用匯向國外,違反了聯邦應急管理局第 4 條規定。
但正如小米的回應:合法合理,配合調查。
目前雙方各執一詞,調查事宜還沒結束,咱這里也不好下定論。
但這事兒吧,怎麽我聽着這麽耳熟?
其實早在今年年初,印度已經突擊過小米。
印度財政部在 1 月 5 日的一份聲明中稱:
小米印度向高通和小米移動軟體公司匯付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,但費用未計入進口商品的價值中。
加上其他相關的事項,印度向小米追繳 65.3 億盧比(約合人民幣 5.59 億元)稅款。
被盯上的何止小米
你以為只有小米中招?
不不不,年初這波「查稅風暴」不少中資廠商也被波及。
去年年底,印度稅收局對全國 20 多家企業進行大查稅。
像 OPPO、一加等工作人員都遭到詢問審查。
除了下游的手機品牌,還有一些上游的零部件製造商,也被牽進查稅行動中。
有小夥伴可能會說:這不是針對咱們中國企業嘛?
騷瑞,被印度背刺的,不只是咱中國。
2008 年,微軟被印度查稅,追繳最多 70 億盧比。
2013 年,諾基亞在印度涉及稅務糾紛,被罰 208 億盧比。
同年,印度追繳 IBM 535.7 億盧比。
還有其他企業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其實印度之所以經常對國外企業重拳出擊,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本國製造業。
其實護犢子非常合理,許多國家都會通過一定手段對外來企業造門檻。
但如果沒把握好應有的度,三天兩頭就對國外企業動手腳。
那麽本國經濟也會受影響。
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,誰又能獨善其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