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自然界四種基本力的統一的探索

图片alt

一、引力理論新思維

自然界的4種基本力原理統一於引力原理。引力是由自轉和輻射形成的,可以說,引力的大小主要與自轉的角速度和輻射強度有關,理論推斷引力的大小與自轉的角速度、輻射強度成正比。其實,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的本質就是輻射的彎曲。引力的本質就是物體之間輻射相互糾纏、作用的結果,自轉使輻射彎曲,所以引力向心。

不論是宏觀物體還是微觀粒子,存在用力的充要條件是:1、一方的輻射半徑存在於另一方輻射半徑中;2、雙方的輻射半徑存在相交區域,二者必居其一。不論宏觀物體還是微觀粒子它們的輻射半徑都不可能是無窮大,它們的輻射半徑均為:c/ω,其中,c是光速,ω是物體自轉的角速度。輻射半徑就是它們的引力場半徑,即引力半徑。不論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,都處在相交輻射糾纏、作用中,從而出現不同的集聚狀態、不同的運動狀態。下麵我分別用引力的原理解釋強相互作用、弱相互作用、電磁力。

二、解釋強相互作用

質子、中子高速自轉(中子、質子自轉的角速度極其巨大,從而導致輻射強度極大,最終形成極強地引力場)導致質子、中子的輻射幾乎收斂於質子、中子錶面處(10-15米以內),即質子、中子半徑較近位置,準確地說,是質子、中子的輻射半徑。只有質子、中子相互靠近到10-15米或更短(它們輻射半徑有交集),它們才會相互吸引,否則即使兩個中子也不會相互吸引,更不用說兩個質子。質子、中子只要相互吸引,引力就大於兩個質子的靜電斥力。當質子、中子之間的距離大於10-15米時(它們之間的輻射沒有交集),它們之間的引力消失,強相互作用消失。其實質子、中子的半徑或可能遠小於10-15米。也就是說,原子核中,兩個中子的引力也大於兩個質子的靜電斥力。

三、解釋弱相互作用

弱相互作用是質子、中子之間或質子、中子內部輻射到原子外部的物理現象,即原子核輻射到原子外部的物理現象,所以它的作用距離特別短。弱相互作用的結果是輻射(或吸收),可以說弱相互作用是宏觀物體之間存在引力的因素之一,輻射由於母體自轉彎曲形成引力場。

四、解釋電磁力

關於電磁力,現代科學結論,在1968年,電磁與弱相互作用統一了,它們是同一種力的兩個方面,現在叫弱電相互作用。其實,電磁力的本質就是:物體原子中原子核和電子位置相對規律排列表現物理性質。我們都知道:通電導線、磁體都是組成物體的原子核、電子位置關系相對規律的結果。宏觀物體引力和電磁力的本質區別在於:宏觀物體內部原子無規則排列,沒有形成明顯的原子核、電子特定位置取向,引力形成的主要來源於宏觀物體的輻射、自轉(自轉彎曲輻射);電磁力與此正好相反,所以一般情況下,宏觀物體電磁力遠遠大於引力,研究電磁力時,往往可以忽略引力的影響。

最後,我在強調一下輻射。輻射不僅是引力的來源,也是物質凝聚力的來源之一。我們都知道反沖運動——如果一個靜止的物體在內力的作用下分裂成兩個部分,一部分向某個方向運動,另一部分必然向相反的方向運動。這個現象叫做反沖。反沖運動中,物體受到的反沖作用通常叫做反沖力。噴氣式飛機和火箭的飛行應用了反沖的原理,我們可以想象,如果一個物體從四面八方都向外“噴灑”物質,這個物體必然靜止,並且還同時受到四面八方向內擠壓的力。太陽幾乎是一個正球體,時刻向外輻射,必然也受到向內的輻射壓,所以輻射對於宏觀物體的外部表現不是斥力而是引力,是物體凝聚的力之一。宇宙中任何一個天體都應該遵守這一規則,只是我們只關註了輻射壓的一個側面(外壓),而忽略了輻射壓的另一側面(內壓)。由於宇宙中任何一個天體都是自轉的,內壓、外壓的方向都不指向球心,所以宇宙中的天體(當然也包括星系),都不是正球體,而是橢球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