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色建築評價技術與方法

  我國建築材料體系主要有3個組成部分,分別是建築材料、非金屬礦物材料、無機非金屬新材料。

  其中,建築材料可分為多個種類,通常按照特性、用途等標準進行劃分,包括水泥、木材、金屬材料、建築衛生陶瓷等。以建築材料體系為基礎,建立彰顯建築材料生產、製造、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綠色化的評價指標體系,然後建築材料體系和相應的指標體系共同構建出綠色建材評價體系。

  評價指標可從4個方面考慮,包括質量指標、環境負荷指標、人體健康指標、安全指標。根據具體要求,可確定更加具體詳細的指標,用於綜合評價。例如,在執行標準方面,以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和相關標準為產品評價的基本目的,對產品各項標準進行評價檢驗,包括施工、驗收等多個方面,提供相應的報告。

  此外,還要對工藝技術、環境影響、潔凈施工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。一級指標共10個,包括執行標準、資源消耗、環境影響等;根據一級指標,二級指標有所不同。如環境影響的二級指標包括廢氣排放量、廢水排放量、固體廢棄物排放量、雜訊排放值、放射性指標限量5項指標。

  1.遵循構建原則,做好系統設計

  在綠色建築評價技術與方法應用和完善的過程中,要遵循相應的原則,具體包括3個方面。

  (1)要遵循科學實用的原則。確保評價指標符合科學原則,可發揮作用,並且便於落實。

  (2)遵循完整性原則。指標要涉及多個方面,與建材綠色評價相同,要從全生命周期入手,對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評價。應該註重技術的應用,確保評價操作簡便。

  (3)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相互統一。一些評價指標可用來定量處理,但並不是所有指標都可定量處理,所以要實現定性和定量的有機結合。在系統開發和設計的過程中,要堅持這些原則,確保系統的完善性和有效性,需明確評價系統的功能,即科學準確的評價擬建好的建築項目,確保建築項目符合綠色、環保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。針對已經建設好的項目,要先評估項目的綠色程度,使建築向綠色化的方向發展,主要體現在運營、回收等方面,減少建築項目造成的資源消耗、環境污染、空間浪費等問題。根據評估和評價結果,可獲取更多經驗技術,在後續的建築項目建設過程中,可運用之前的評價數據,從而減少以前出現過的環境問題,為綠色建築的發展提供更多數據依據。

  2.建立資料庫組件,優化評價系統

  在指標體系建立完成後,可運用資料庫技術對指標體系進行信息化的管理和運用,將資料庫作為技術核心,結合電腦信息技術,提升評價的操作性、有效性和便捷性。可採用VB.NET作為開發工具,後台資料庫系統運用Microsoft SQL Server軟體和資料庫訪問技術作為開發組件,開發一個完善、安全、功能強大的資料庫系統,用於存儲、查詢和分享綠色建築的數據資源,為建築模型建立、建築評價分析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。

图片alt

將綠色建築評價指標資料庫組件作為核心,設計符合用戶需求的操作界面,應用多種類的數據介面,構建完善的評價系統模型,為綠色建築評價奠定技術基礎。

  3.採取定量評價

  在實際評價的過程中,有了技術上的支持,要明確具體的評價方法和標準。

  (1)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,確定具體的評價指標,符合環保政策、法規的要求。

  (2)根據具體的國情和國際環境進行分析,不斷優化評價指標,確保評價指標的客觀性。要採用公正、公平的評估工具,確保評估的準確性。從實際情況出發,制定準確的指標體系,根據建築行業的發展現狀及綜合效益,保障評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。

  (3)在評價的過程中,要運用定量評價的方式,合理結合定性評價。根據評價中存在的問題,不斷進行評價方式的優化和改進,採用科學技術,借鑒先進的經驗方法,促進評價水平的提升。